栋川镇马草地村委会谢家湾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干部群众在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图书室内学习
创新方式强化宣传 树立榜样示范引领
“党的十九大方向明,跨越发展是根本,荷城姚安换新貌,坝区山区干劲增,‘挂包帮’来‘转走访’,困难群众要脱贫,村组建起文化室,公共文化惠百姓……”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花灯唱段,连日来在姚安县的城镇乡村传唱。
该县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政治任务抓好落实,坚持用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积极搭建宣讲平台、创新宣讲形式,激发全县党员干部带头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
在宣讲活动中,姚安县积极组织基层党员成立梅葛宣讲团,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党的十九大精神,把理论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梅葛、姚安花灯、坝子腔等宣传形式,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编成歌曲、小品、花灯等,让广大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及时将党的声音传播到村入户、入脑入心。
结合实际,姚安县还突出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四项重点工作任务,在全县77个村(社区)中开展 “四面红旗”争创活动,树立标杆和榜样,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和细则,每年对授予“红旗村”称号的村(社区)干部每月工作报酬上调200至500元,对“红旗村”中符合条件的村(社区)干部在评优提拔时予以优先考虑。
目前,全县已评选出第一批“红旗村”12个,对75名村(社区)干部增加了相应补贴。这一举措有效激发了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热情,营造起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三个一批”补脑提智 抓队伍提升战斗力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姚安县坚持用理论武装各级党员干部头脑,强化培训学习,突出思想优势,培强队伍提升战斗力,助力脱贫攻坚。
为了给各级干部“补脑提智”,姚安县采取了“三个一批”的方式:一是 “送出去”学习一批,先后组织选派120多名干部到发达地区和知名高校学习锻炼;二是 “请进来”培训一批,根据干部工作所需所求实行“按需点单”“菜单式请客”等方式,聘请讲师展开授课,举办好主体班次培训和“姚安讲堂”等活动;三是 “沉下去”锻炼一批,建立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培养锻炼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派一批机关干部到“急难险重”岗位和基层一线学习实践,锻炼培养在一线成长。
姚安县还坚持把最能打硬仗、打胜仗的精兵强将派往脱贫攻坚一线,面对面访贫问苦、实打实办事解忧,切实推动脱贫攻坚责任的落实。全县处级领导和99家行业部门、3138名干部现共挂包4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5581户贫困户,形成了领导带头、县乡村党员干部全员参与、全覆盖的帮扶格局和长效机制。
在驻村管理上,全县着力实施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月一培训、一月一测试”的学习培训机制,确保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熟悉政策,充分发挥作用。认真执行帮扶干部“125”驻村工作制度和“双向请假”“佩证驻村”等制度措施,扎实开展“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切实推动机关工作力量下沉、帮扶重心下移。同时,强化执纪问责力度,对工作不力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挂包干部和单位给予追责、问责等严肃坚决的组织处理。
为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战斗力,姚安县专门制定出台了从严加强干部考核培训实施办法,将“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责任心”和“工作作风”作为全县干部季度考核重要内容,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专项整治“村霸”现象、宗族恶势力问题和“慵懒滑贪”四类村官,对不胜任、不适宜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免职撤换,从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中选派优秀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充实脱贫攻坚力量。
建好阵地凝聚人心 破解难题增强后劲
加强村组活动场所建设,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需要。为此,姚安县把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建管用”并重,确保“小阵地”全覆盖的同时,也充分凝聚人心发挥出“大作用”。
去年以来,姚安县在“建”字上想办法,开列“任务清单”,锁定240个村组活动室建设目标,采取多种方式争取项目资金,强力推进活动室建设,现已建成238个。
在“管”字上,姚安县按照“专人管理、集体使用”的原则,采取统一编号挂牌管理,规范设立“一账两库”,通过建立台账和档案库、信息数据库等措施,不断加强活动室的管理。
在“用”字上,全县充分依托活动场所,不断开办“乡村夜校”“流动讲堂”等,邀请“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等乡土人才“传经送宝”。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定相关章程,引导村民移风易俗。部分活动场所还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篮球场等文体娱乐器材设施,经常性开展文体活动。
2017年前10个月的统计显示,全县村组活动场所共举办送戏下乡、梅葛宣讲、篮球比赛等各类活动1500多场次,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扶贫政策宣传800余场次,开展党员教育培训375场次。
村集体经济困难导致“无人办事、无钱办事”,是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效能的另一瓶颈。
针对这一难题,姚安县建立挂点联系制,由一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一名挂村工作队长、一个县级部门联系一个村(社区),从人才、项目资金等方面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积极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各级项目资源、资金和闲置资产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资产租赁承包、土地林地流转、引进企业等方式,盘活基层资产资源,以农村电商为平台,积极推广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项目,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目前,全县77个村(社区)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及以上的有47个,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有30个,村级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实力”明显增强。
云南日报记者 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