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基地的10.5亩羊肚菌陆续出菇,长势良好,已进入采摘期,预计亩产鲜菇150至200公斤。”近日,记者到禄丰县一平浪镇楚雄沃邦农业有限公司采访时,负责人华宇介绍,公司主要从事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和示范种植,去年8月入驻以来,已投产10.5亩,现在每天可收获优质产品130公斤左右。
在黑苴村委会的羊肚菌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包装、搬运牛肝菌。村委会干部杨明介绍,楚雄沃邦农业有限公司承包了村里的大部分土地,并为周边农民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可增加农民打工收入48000元,解决富余劳动力50余人,20余户贫困户就近务工,每年可为群众增加租地收入48000元。
通过基地抓特色种植是我州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关键环节,随之而来的开拓市场、精准扶贫等多项举措,切实为贫困户解决了持续发展的困难问题。近年来,我州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建立“六抓六做”产业扶贫新机制,做到立足特色抓基地,开拓市场强龙头,扶贫到户促增收。
产业扶贫新机制涉及各级党委、政府“抓决策、做强服务”。2017年,全州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规划引领“抓精准、做实项目”。结合实际,我州先后制定了《楚雄州农业局2017年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等规划,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科学实施投资项目;龙头企业“抓产品、做活市场”。全州累计有170户企业的338个农产品通过国家“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开设直销店、品牌连锁专营店,拓宽销售市场。培育和孵化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66户,网上销售额3亿元以上,推动“农货出山”;合作组织“抓带动、做优结构”。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与市场有效地组织起来,壮大规模、规范管理,完善分配机制,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贫困农户“抓参与、做好分成”。通过推动贫困农户主动、积极参与产业扶贫,促进资源换租金、务工挣酬金、入股分红全,真正“输血”变“造血”,实现稳定脱贫;牵头组织“抓联动,做大力量”。为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在产业扶贫中的职责和作用,统筹整合工作力量,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推进。
记者 马银彬(楚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