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采取抓示范引导、抓基地建设、抓品牌发展、抓科技普及等举措,推进农协会转型升级,助力农协会与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实体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抓示范引导。楚雄市着力培育科技含量高、基础设施过硬、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生态农业示范合作组织,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开发,引导广大农户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进程。得益于此,目前,该市紫溪镇樱桃协会已辐射到附近8个乡镇115个村13825户,产值达300多万元;吕合镇干田优质梨协会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当地果农户均收入过3万多元;大过口乡魔芋种植总产值达1.53亿元。
抓基地建设。多方争取资金,加大投入,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及“协会+基地+农户+公司+互联网”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模式,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自2016年以来,楚雄市科协每年安排 30万元资金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主体参与特色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各级科普惠农(益民)奖补资金177.5万元。
抓品牌发展。围绕“三品一标”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对品质好、规模大、有效益的产品,市科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协会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做好文章,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抓科技普及。建立农村致富能手、高原特色产业带头人、经纪人、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科技入户率和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利用农函大、科普e站、科普微信,广泛推广立体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标准化生产、农业机械化、设施栽培等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科技集成配套水平。
截至2017年底,楚雄市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23个,会员76343人(户)。全市153个村(社区)中,仅有4个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涉及水果、蔬菜、花卉、药材、家畜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门类,形成了纵横交织、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发挥了助力农村科普和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为脱贫攻坚工作增添了助力。
记者 商建萍(楚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