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搬迁前那段时间,我常常彻夜难眠,搬过来之后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搞好生产生活?都是未知数,心里很没底。”从元谋县江边乡鱼窝村委会骂拉莫村搬迁到甘塘安置点的移民杞学才说道。
正在全力建设中的国之重器——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涉及元谋县的移民数量最多,移民人口达3304户11255人,涉及启宪、甘塘、瓦渣箐三个安置点。对于搬迁出的移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急最忧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就业,就业问题成为移民心里忐忑不安的烦心事。
紧紧围绕“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条主线为着力点,元谋县人社局党委主动担当作为,创新“十个一”工作方法,千方百计抓实移民就业难题,把促进农村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格局,搭建好党和政府同移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把主题教育落在移民的心坎里。
按照“一户一人、一人一技、一人就业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实移民培训工作。发放一张政策明白卡。向移民发放政策明白卡4000余份,宣传国家就业惠农好政策,形成人社部门和挂包干部促就业、移民想就业的双向互动好氛围。开展一次岗位需求统计。向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业基地等用工密集型行业调查统计用工岗位,建立就业需求台账,适时动态更新,掌握用工需求。通过统计向移民提供1964个就业岗位,并将岗位工种印制成册,送到每户移民家中。组织一次移民培训及就业意愿摸底调查。对涉及水电移民乡镇的移民开展劳动力情况摸底调查,准确掌握移民劳动力已培训、未培训、培训需求、就业意愿、就业与否、就业地点、就业收入等情况,建好移民群众劳动力资源信息库。通过调查,精准锁定移民劳动力5917人。建好一所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服务站。依托姜驿乡白果村委会建立元谋县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服务站,配备工作人员,健全管理制度,将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经常性服务搬到移民家门口,点对点、面对面服务,提供用工信息,进行职业指导,办理求职登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一轮实用技能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因需施培、因人施训”原则,根据移民意愿,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整合培训资源,在安置点开展以增强外出务工技能为目标的家政服务、钢筋工、砌筑工、木工、电工等技能培训,以立足农村现有资源促增收为目标的蔬菜种植、家电维修、微耕机修理、中草药种植与加工、民族刺绣等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确保移民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术。
在机声轰鸣中的江边乡启宪安置点现场,一张张移民群众的笑脸映入眼帘。“经过培训,我学到了一技之长现在安置点找到了工作,在家门口打工不仅增加收入,还能为水电站建设尽一份力,很让人高兴。”从江边乡江边村搬迁来的正在忙碌施工的移民张玉洪声音洪亮地说。
在抓实技能培训的同时,持续发力,在拓宽转移渠道上下足功夫。动员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利用“人才网”“就业网”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抓实用工信息开发、定向培训、专场招聘和后续管理服务工作,加大宣传、推介,促进跨区域转移就业。依托沪滇合作资源优势和省外劳务输出工作站,积极为企业和移民劳动力搭建供需平台。扶持一批创业人员自主创业。用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对有创业意愿的移民劳动力和大学生,给予免费创业培训和创业导师服务,优先安排“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两个十万元”、场租补贴、网店补贴、无偿资助、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依托创业园、众创空间和创业平台,创造新供给,吸引省内跨区域创业,带动转移就业。激励一批企业安置移民就业。灵活应用密集型企业贷款、扶贫车间创建优惠政策。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形成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拓宽移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开展一场法治维权宣传教育。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持续推进,在开展培训、转移就业的同时开展法治维权专题课,集中组织2138户2281名移民到县法治文化中心接受法治教育培训。让移民在懂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不可逾越法律底线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开展一场志愿服务活动。以开展“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以邻里结对、志愿帮扶等方式,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家庭解决农忙缺工、突发事件等困难,减轻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江边乡鱼窝村委会骂拉莫村移民杨勇与南恒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达成就业协议到广州务工。他高兴地说:“很开心能有机会到南方工作,既挣到钱还能开阔眼界长见识.....”江边乡大湾子村民李建勇与元谋县民爆公司达成就业协议,江边乡江边村村民王洪力与建华集团达成就业协议,达成就业协议的还有许多……
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实用技能培训26期2000人,涵盖10个工种;开展水电移民专场招聘会3场次,参与人数1245人次,28家省内外及县内企业、基地参与招聘,提供就业岗位420个,引导移民转移就业204人;扶持创业21人,发放创业扶持资金210万元;创建扶贫车间8个,发放奖补资金9万元;开展志愿服务20场次,1600人参与;移民劳动力5917人中实现了3076人稳定就业,在实现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目标道路上迈出了有力步伐。
“感谢政府搭建了这么好的就业平台,让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现在大理州宝隆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工作,在安置点负责现场调度,每月有5000多元的工资。”杞学才激动地说,自己又把10多个村民带到队伍中来,不光自己致富,还要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美丽的新家新乡村,一起致富奔小康,“我媳妇在能禹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也找到了工作。小孩读书很方便,就在旁边的甘塘完小,几分钟到校。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搬”进新房子、“寻”到好工作、“迁”出好日子,已成为移民群众的真实写照。
云南网通讯员 段卫丽 段继铭 记者 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