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楚雄频道 >> 要闻 >> 正文
​武定县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竞相开放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2日 13:30:00  来源: 楚雄发布

原标题:​武定县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竞相开放

放眼罗婺大地,脱贫摘帽后的武定处处都是富饶繁忙的新景象,各族群众脸上荡漾着丰收的喜悦,这份喜悦的背后,是武定县坚定不移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艰苦卓绝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团结一心谋发展的壮美宏图。

马豆沟村——唇齿相依 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一个企业带动一个民族村共同致富,一个广场凝聚多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唇齿相依的正能量;村企共建,产业升级转型,主动融入城市近郊经济圈,形成辐射汉、彝、苗等多个民族,带动53户人民群众团结互助奔小康的产业带。这是武定县德昌矿业有限公司与狮山镇旧城社区马豆沟村民小组共同创造的奇迹。

2012年以来,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马豆沟本土企业德昌矿业有限公司采取以企带村的方式,全村村民积极筹工筹劳,完成进村公路硬化和活动场所建设,新建水体景观水库和农业标准化大棚,为企业转型和马豆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6年,在各级部门的资金项目支持下,马豆沟村和企业筹资2000万元建起了“马豆沟民族斗牛文化园”,通过举办“万人火把节狂欢”活动,吸引了县城及周边的各族群众来参加节日狂欢活动,打响了马豆沟乡村旅游品牌,融入了县城近郊经济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为有效促进全村各民族和谐发展,马豆沟村以彝族和苗族民俗文化为抓手,以乡村民族旅游为重点,集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正在逐步转型升级。据村民小组长杨文伟介绍:“马豆沟村现在是武定县城周边基础设施最完善、发展后劲最强、农民增收最快、各民族群众相处最和谐的村民小组之一。”

为持续扩展村、企发展空间,马豆沟村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项目,拓宽村民增致富渠道。目前,在保持每户村民至少有1人在德昌矿业公司上班的基础上,依托村里的标准化大棚,积极引入中药、花卉、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种植,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力促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村民多了在蔬菜大棚打工的增收途径,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000元以上。

老木坝村——水乳交融 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村

老木坝村是一个纯傈僳族村,辖2个村民小组,全村102户368人。“以前,老木坝村可是个穷村子,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太大了。这种变化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的结果!”老木坝村党总支书记方跃坤说。

2014年,老木坝村被省民委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对老村子实施省级傈僳族传统村落进行提升改造,同时,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村史馆。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打造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美丽宜居乡村。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强化地域文化、傈僳族元素符号,慎砍树、禁挖山、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留住乡愁记忆。

集中建设了三个养殖小区,将原来的危房和圈舍都拆除复垦。在复垦的地面种上一些果树,蔬菜之类,既绿化美化了环境还能使村民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完善道路、新建厕所、配置垃圾桶、制定管理制度,实现村庄绿化提升,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现在牲口都关在一起,到处都很干净,没有脏东西了。生活也是越来越好。”90多岁的老党员张成富感慨地说。

“谱写民族团结篇章,争做民族团结楷模!”步入老木坝村,村口的傈僳族标志性大门、民族团结横幅、傈僳族格言等格外显眼,村道两旁的一幅幅寓意深长、栩栩如生的壁画展现着老木坝村的发展和变化,走进老木坝村村史馆,装饰一新的房子里摆放着各种生产生活老物什,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文字,记录着老木坝村的发展变迁。

近年来,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下,镇党委、政府通过多形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发展特色产业、移风易俗等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团结发展强大合力,结合当地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共种植核桃1000亩、蔬菜300亩、花椒200亩,马铃薯1000通过党支部带领发展产业,贫困户腰包不断鼓起来。

武定民族中学——以教育创新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武定民族中学作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以及省定41所少数民族学校之一,始终围绕着素质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两大主题,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部管理,着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探索民族教育特色。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民族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性。

一方面,开设好地方课程,将民族政策理论落实到位。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关于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统一要求,在初中八年级中开设了《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实现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开设特色文化课,传承本土民族文化。学校从2016年开始,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在七年级开设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课共10门,即把初一年级学生按照民族和兴趣特长等分成10小班,从少数民族教师中遴选出彝族、苗族、傈僳族、傣族四位老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分别开设彝族、苗族、傣族和傈僳族4种少数民族文化课,进一步凸显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特色亮点。

山居村——沪滇扶贫协作共建美丽家园

深秋,置身武定县狮山镇古柏村委会山居村,蓝天白云下,片片绿油油的梯田被郁郁葱葱的大山所环抱,两百多户人家如繁星般散落山间各处,每一片民居四周都绿树繁茂、瓜果满枝。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过去,受到地理环境制约,村里和外界联通不畅,村民们的优质农产品缺乏畅销渠道,增收十分困难。”古柏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陶光海介绍,风景秀丽的山居村长期以来都是武定县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224户中有212户是贫困户,这种状况直到近些年终于有了明显改变,“依托沪滇合作项目,村里修通了硬化路,实施了亮化美化工程,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曾经居住在滑坡点的村民也顺利实现了易地搬迁。”

山居村有224户1233人,是狮山镇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村寨,也是狮山镇传承弘扬密岔文化村之一。山居村在民俗、语言及民间文艺、工艺等方面风情独特。但该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条件差,发展缓慢,群众生产落后、生活困难、人居环境差。为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村与发展现实的差距,县委、县政府依托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民族文化为重点的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工作。

2018年,总投资2491.20万元的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在山居实施以来,扶贫成效显著。路畅百业兴。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的山居村脱贫步伐全面提速,通过大力发展种植特色产业,结合省级重点示范村的打造,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进一步拓宽了当地居民的增收渠道,解决贫困自然村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难的问题,实现2018年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确保209户贫困户922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同时,通过项目的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解决234户1074人的行路难问题。

武定县彝绣协会——彝绣绣出甜美新生活

为传承和弘扬彝绣文化,从产业上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4月,武定县成立了彝绣协会,将全县的刺绣产业统一整合,打造“绣花广场”,通过引导和培训为全县彝绣商家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

猫街镇绣娘李从梅从贫困户脱贫摘帽变成致富带头人的传奇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案例。

13年前,李从梅的公公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通过沪滇协作的帮扶,李从梅顺利脱贫后,希望能助力全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她成立了彝绣合作社。为了让彝绣走出大山,在沪滇扶贫协作的帮助下,上海东方卫视大型公益扶贫节目《我们在行动》第三季走进武定。李从梅等7位彝族绣娘发展彝绣脱贫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上海东方卫视的剧组,绣娘们有幸先后被推荐到北京参加时装品牌依文集团发起的“深山集市”、上海女性真人秀节目《妈妈咪呀》的录制,并最终登上东方卫视“春满东方——2019东方卫视春节晚会”舞台。节目播出后,各地订单纷纷“飞向”大山深处;爱心企业一笔20万元的慈善基金落地,专项用于扶持贫困绣娘培训项目。

节目的播出极大地促进了彝族绣娘的积极性,以李从梅为社长的传承彝绣专业合作社成员由96人发展到2020年的近200人,2019年合作社完成的订单提高到近60万元。目前,武定县彝绣协会已有40多家民族服饰手工产品加工店,1000余名绣娘,已走出一条“文化传承、居家就业、脱贫增收”的特色增收路。千余绣娘们飞针走线,用双手绘绣甜美新生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沐浴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光辉,踩着新时代“多彩罗婺·幸福武定”建设的鼓点,民族团结之花在罗婺大地上竞相开放!如今的罗婺大地,人们的每一句话语都蕴含和流露着温暖与善良,每一次喜庆的活动都能激发出民族团结的火花,全社会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动景象随处可见,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民族关系已成为罗婺大地上一道最美的风景线。(贺明辉 许嘉芳)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