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楚雄东华镇:枇杷飘香话丰年
楚雄市东华镇聚焦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困难等问题,探索建立“电商+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闭环利益联结机制,助推生态枇杷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楚雄市兴蕴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直播带货
小农户连上大数据。推行“电商+合作社+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林下养殖+基地+专卖店”的营销模式,由楚雄市兴蕴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发展农村电商,通过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开辟北京、上海、浙江等7个省级市场,建立稳定销售渠道,“品牌+电商”双管齐下,解决农户“单打独斗”闯市场的难题,为推动东华镇枇杷产业发展打通“快车道”。2022年,通过网络销售27万单,销售额1500万元,带动213户脱贫户户均增收2万元,枇杷产业成为东华镇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户收获高品质枇杷
小组织发挥大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强化合作社管理和示范带动机制,带领群众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枇杷产业,订单式种植枇杷,带动全镇11个行政村1286户村民种植生态枇杷1.3万亩,新增对口岗位42个。合作社与社员签订产销协议,广大农户以土地入股入社,实行统一生产计划、供应农资、产品认证、技术服务、收购包装销售“五个统一”,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降低农户生产成本,解决农户销售难问题,走出一条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田间地头的“微课堂”
小地块变身大讲堂。由政府引导,依托合作社成立兴蕴枇杷专业技术协会,采取“科研+实践”方式,建立健全“院士工作站+综合试验基地+协会农技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聘请枇杷种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在田间地头开设“微课堂”,对枇杷种植、中耕管理、采摘、运输等环节进行实操指导和技术培训,培养枇杷种植“土专家”及“乡土人才”。协会与合作社联合攻关打造绿色有机品牌,进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注册“兴蕴”“彝州金果果”“彝州金果”3个商标,提升产品附加值,枇杷品牌越创越响。
枇杷包装现场
小机制释放大效应。发挥协会技术优势,提升企业市场转化能力。根据市场行情、枇杷品质,制定收购等级标准,监督企业履行与农户签订的保底收购协议。探索“二次返利”激励机制,拿出企业收购和销售社员枇杷净利润的15%,按照农户枇杷交售额进行再次分配,把返利现金折算成等额农资,促进农户把返利农资用于扩大生产、提高品质,有效降低农户种植成本,“二次返利”成为促进枇杷增产增值、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东华镇本东村委会上百宰村枇杷种植基地
脱贫村变成先锋村。为解决收购场地严重制约枇杷产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问题,省、州、市、镇投入扶持资金170万元,建成枇杷分选包装车间1个、加工车间1个、冷库1个。项目建成后,出租给兴蕴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使用,助力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7万元以上。建立长效滚动发展机制,确保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收益的10%用于提高村组干部待遇,4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支出,50%用于持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今,枇杷已成为东华镇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合作社所在的本东村,从曾经的贫困村成为现在的“威楚先锋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每年1.2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3万元。
“金果果”不仅增加农户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还拉动乡村旅游、集镇商贸发展。“品东华美食、摘兴蕴枇杷、忆田间乡愁”已成为楚雄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新方式。(州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