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单打独斗”到“联村共富” 闯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沙桥镇“两个革命”典型案例
楚雄彝族自治州沙桥镇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创新推出“资源换取项目、土地股权参与”发展模式,整合沙桥村、田心村、山场村3个行政村1699亩林地资源和沙桥村4亩闲置国有土地,建成凤山湖大酒店(彝绣主题文旅综合体)和菌全产业链扶贫车间,引入中国农业银行金融支持,探索出“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利益共享”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沙桥镇辖沙桥村、田心村、山场村等19个行政村,受生态保护政策制约,长期面临资源闲置、集体经济薄弱、产业支撑不足等发展瓶颈。2024年,沙桥镇党委成立“三村联建临时党支部”,统筹闲置林地1699亩,以“资源换取项目、土地股权参与”,建成凤山湖大酒店和菌产业链项目。项目采取“前十年保底分红+后十年阶梯递增”机制,前十年每年固定分红25万元(沙桥村15.6万元、田心村4.2万元、山场村5.2万元),后十年提升至3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推动三个村集体经济从“零星增收”转向“规模跃升”。
党建领航破壁垒,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创新“三级联动”组织体系,镇党委统筹成立联建临时党支部,由镇人大主席任书记,三个村党总支书记任委员。组建项目攻坚党小组,选派7名党员骨干驻点攻坚。通过10余次联席会议协调,成功化解6起历史权属纠纷,完成1699亩林地和4亩国有土地的整合利用,构建起“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协同发展机制。
“全链条”发展产业,“嵌入式”联农带农增收
多元业态延链条,以凤山湖大酒店为载体,将彝绣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住彝家楼、品彝家宴、赏彝家绣”沉浸式体验,为凤山湖旅游开发提供保障。健全菌产业链,建成收购中心、加工车间、冷库,不断延伸菌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引入中国农业银行,年服务农户超5000人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联农带农促共富,三个村1699亩闲置林地资源撬动25万集体经济增收。酒店、菌收购加工车间预计新增就业岗位20个(脱贫户占50%),人均月工资达2500元以上。3个村集体将年收益的30%用于修路、安装路灯等,可惠及村民11000余人。
股权合作试水,把农村综合改革引向深入
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创新“资源置换+股权合作”模式,以1699亩林地置换530万元项目投资,4亩国有土地作价230万元入股,撬动社会资本760万元。项目资产全数确权至村集体,建立动态股权调整机制(沙桥村62.31%、田心村16.75%、山场村20.94%),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通过以上措施,沙桥村集体经济从2024年50万元跃升至2025年预期70万元,增幅40%;田心、山场两村突破20万元大关,项目建成后近20年可带动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50万元。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增长。文旅产业链带动周边新增农家乐2家,2025年三个村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超100万余元。菌产业链预计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40%。特色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彝绣文化传承,非遗进酒店,更好融入全镇农文旅发展。金融服务下沉,农行服务点可增加农户选择性,金融服务覆盖率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呈现叠加效应。(马红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