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老人在这里……”这是近日发生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上庄科村委会田心小组的一幕感人瞬间。在村干部、网格员、微网格员及热心群众的持续努力下,一名走失36小时的老人被成功找到,平安送回家中。
这一事件的圆满解决,得益于龙川镇今年4月以来着力推行的基层治理“四项机制”。针对网格管理中服务半径大、服务人口多、力量不足、任务繁重等实际问题,龙川镇通过建立“问题发现—及时上报—快速处置—反馈跟踪”四项机制,进一步优化“镇党委—村(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微网格员”四级组织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7月3日,上庄科村田心小组一位老人在外出采菌后迟迟未归。小组微网格员段从平发现后,第一时间向村党总支书记周永才报告。镇村两级迅速反应,村干部、网格员、微网格员立即赶往老人家中,安抚家属情绪,详细了解老人体貌特征,撰写寻人启事并通过微信群广泛发布。同时,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开展拉网式搜寻。
考虑到老人系言语障碍患者,且走失区域山林茂密、天气复杂,为尽快找到老人,龙川镇同步向派出所、县应急局等部门申请专业力量支援。最终,经过36小时的持续搜救,老人被发现于距家约6.5公里的徐营村委会叶家坡附近。经确认身体无碍后,老人顺利返回家中。
“老人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信息被上报、搜救被组织,正是因为我们镇村两级持续强化村级党组织作用,通过‘四项机制’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质效。”龙川镇组织委员鲁宗洲表示,目前镇里已围绕村干部走访群众的频率、方式作出细化要求,并依据问题性质、内容和紧急程度,推行分级处置、上下联动的应对机制,力争让每一项民生问题都能迅速回应、高效处置。
为进一步激发治理活力,龙川镇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航赋能”工程,科学划分2287个城乡“微网格”,从村(社区)小组干部、党员、“两代表一委员”、退役军人、退休干部和热心群众中配强微网格力量,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纠纷化解、民生诉求等专题实战模拟演练78场次,全面提升实战能力。
此外,龙川镇还建立“以件计补”激励机制,对上报信息及时、配合处置得当的微网格员给予10至100元不等的奖励,有效解决了“没人干、不会干、不想干”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机制建设,做实‘微网格’,搭建‘微平台’,做优‘微服务’,打通‘微治理’,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龙川镇党委书记张育果说。
云南网记者 段晓宇 通讯员 鲁宗洲 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