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规模种植占全县近八成、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研学项目实现就业增收双突破……在云南省南华县龙川镇,越来越多“乡土味”十足的本地人才,正以实干担当的姿态,为农业提质、乡村焕新注入源头活水。
近年来,龙川镇将乡土人才培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从挖掘本土能人、引进专业人才,到强化技能培训、优化成长环境,着力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带得动”的农村人才队伍。
“秋葉田·稻田理想”研学项目,是龙川镇引才育才成果的一个缩影。该项目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文创商品、小吃餐饮等新业态,年增收超千万元,实现就近就业210余人。“从规划、招商到落地运营,镇上干部和返乡大学生团队‘一对一’跟进服务,效率高、服务细。”企业负责人表示,龙川的营商环境让人愿意留下来,也留得住。
在“土专家”“田秀才”持续“出圈”的背后,是一整套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龙川镇创新实施“镇领导联系人才”机制,为每位班子成员配备人才联系人,并建立清单台账、定期跟踪问效。2024年以来,全镇已组织电商、农技等各类人才培训8期,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58人,一批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走上工作一线。同时,龙川镇聚焦农业优势产业持续发力。引进食用菌龙头企业,动员致富带头人发展食用菌规模种植18户,全镇种植面积达5714亩,占全县总面积78%,年产值达7.5亿元。沿龙川江打造的乡村旅游环线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德茂庄园2024年接待游客9.8万人次,带动餐饮、民宿、农特产品销售齐头并进。
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催生“造血型”发展动能。返乡青年创业、乡村能人登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办车间,成为龙川镇农业转型与乡村振兴的新常态。今年以来,已有3名村级后备力量坐班上岗,21名村党支部书记副职后备力量参与村务管理;503名彝绣女工通过“扶贫车间”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2.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龙川镇还将人才激励与荣誉激发并举。“南华绣匠”杨丽香、“青年创业县长奖”获得者尹成伟等一批“土专家”脱颖而出;岔河村“点对点”劳务输送经验登上《农民日报》纸面,乡土人才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我们的目标很清晰,就是让乡村人才在家门口‘能干事、干成事、有奔头’。”龙川镇组织委员鲁宗州说,接下来将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优化人才生态,推动乡土人才和农村产业互促共进。
云南网记者 段晓宇 通讯员 赖秀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