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到晚上,我就得跑到广场上去‘查噪音’。”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敖茹龙说这话时,忍不住笑了。龙泉广场是当地最大的社区公园,每当夜幕降临,广场舞、乐队排练、健身操音乐此起彼伏,噪声投诉也因此集中爆发,几乎每天都有工单流转到镇里。“可我们既没有专业仪器,又不具备执法资质,去了也只能劝一劝,群众不满意,我们也头疼。”
这样的困境,曾是基层治理的普遍难题。职责模糊、任务过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成了干部的心声。
为破解难题,龙川镇探索推行乡镇履职事项清单制度,创新编制“基本履职、配合履职、上级部门收回”三张清单,逐项厘清职责边界,让基层干部从“眉毛胡子一把抓”中解脱出来,真正聚焦该干、能干的事。清单制度实施后,龙泉广场的噪声监管被明确划入县住房城乡建设局职责,镇里只需发现并上报即可。“现在晚上我来广场,不是来处理投诉,而是陪家人锻炼身体。”敖茹龙笑着说。
这样的“松绑”不止噪声管理一项。龙川镇在清单梳理中,将乡镇无法履行或不适宜承担的事项一一上交。镇组织委员鲁宗洲介绍,梳理过程历经三个版本,从最初的“1.0原始版”到“2.0分类版”,再到“3.0归并版”,共清理工作事项2363项,最终形成514项职责清单,其中237项被明确为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明确了设定依据、承接部门和收回理由,让乡镇和群众都一目了然。”鲁宗洲说。数据显示,自相关事项移交后,热线平台群众诉求件同比下降7.99%,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获得感同步提升。
清单不仅是减负,更是赋能。龙川镇副镇长罗文章对这一点深有体会。龙川镇是全县政治商贸中心,仅2024年就有市场经营主体1.27万个,占全县总量的一半以上。庞大的数量让基层安全监管压力巨大。“最怕的就是消防检查,涉及的标准很专业,我们既外行,又怕出事。”罗文章坦言。
按照新清单,小微企业安全生产中,乡镇只负责宣传和日常走访,发现问题后立即上报县级部门处置。这样既避免了“责任不清”,又让乡镇干部聚焦力所能及的基础工作。
在刚刚结束的全县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中,龙川镇共排查经营主体2358家,发现问题隐患679项,其中重大隐患7项,全部及时上报并得到处置。“过去我们是‘查不懂、管不清’,现在能更快发现问题、推动解决,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罗文章说。
让干部轻装上阵,不是“甩手不管”,而是“照单履责”。龙川镇制定《设岗定责工作方案》,为全镇108名干部职工逐一建立岗位责任书,做到“事、人、岗、责”有机匹配。镇基层党建办专职副主任杨云妞介绍,镇里不仅明确了五办三中心一队的职责范围,还为每个岗位设定“AB角”,确保有人干事、干得明白。
“以前岗位调整后,总觉得像‘无头苍蝇’,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现在责任清晰了,工作起来心里更踏实。”一位新调配到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的干部感触颇深。镇里还建立了清单运行评估机制,由党建办牵头,督促各部门严格按照清单办事,并将落实情况纳入日常考核。“干得好不好,不是看谁说得多,而是看谁落实到位。”杨云妞说。从广场噪声投诉的减少,到企业隐患排查效率的提升,再到干部岗位责任的明晰,龙川镇的“三张清单”正在改变基层治理的逻辑。
“我们不是要把乡镇职能削弱,而是要让权责边界更清晰,让基层干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龙川镇负责人说。龙川镇的探索,正是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的一种实践路径:通过“松绑”减负担,通过“赋能”提效能,通过“明责”强担当,让干部既能干事,愿干事,更能干成事。
云南网记者 段晓宇 通讯员 赖秀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