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早晨,家住楚雄市鹿城街道灵秀社区的雷建刚步行6分钟到中医馆做理疗,随后步行5分钟到广场健身打球;下午,他仅用3分钟就到农贸市场买菜,又顺路在便民服务站取快递、看书。“无论是看病、健身、购物、办事,都能在社区内完成,特别方便!”雷建刚的赞叹,道出了楚雄市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与居民生活品质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楚雄市坚持“为民服务、推动发展”,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覆盖全域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打通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两端,走出了一条有温度、有速度、有力度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织密红色矩阵,让服务阵地“活”起来。楚雄市根据“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和“资源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新建一批、整合一批、协调纳入一批”的模式建设党群服务站点103个,并全部按“10+X”标准打造成可取暖、纳凉、饮水、歇脚的暖心驿站。同时,结合人口规模、辖区特点对党群服务站覆盖范围精准划片,实现城区全覆盖。西苑社区以“圆桌办事”拉近干群距离;米市街社区把办公点移到商圈,服务群众“面对面、零距离”。同步搭建的“楚雄微智理”平台,集成12大板块20余项功能,2万处二维码实现“扫码即报”,2.7万个微网格实时联动,问题解决率达94.3%。线上线下联动,让服务阵地既接“地气”又通“民意”,真正“活”在群众身边。
深化“前出办公”,让治理效能“提”起来。为破解基层“事多权小责大”的困境,楚雄市创新以社区为枢纽,多个执法部门按需进驻的“1+N”前出办公机制,社区干部每周3天以上下沉网格,执法力量“市属、街道管、社区用”,形成“组团服务”格局。通过分级建立治理清单,划分“社区自办、联合攻坚、上级协办”三类场景。学桥街社区多部门联手,清理200余辆僵尸车、300余处飞线充电,小区焕然一新;学校周边实行“高峰定点疏导+平峰巡逻管控”,拥堵时长直降50%。机制推行以来,累计2667人次干部下沉网格,1560个问题妥善解决,基层治理实现从“被动等候”到“主动上门”的转变。
打造“熟人社区”,让邻里温情“浓”起来。楚雄市印发《党建引领“社区创熟”工作方案》,把微网格当“小舞台”,让邻里情在活动中升温。通过开展居民见面会、邻里影院、书画交流、亲子手工等329场“创熟”活动,推动“陌生人社会”转向“熟人社区”。“熟人效应”进一步聚起共治合力,不少居民主动加入志愿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服务既有精度,也有人情温度。
15分钟,不仅是时间尺度,更是幸福生活的半径。从服务阵地“接地气”到治理效能“加速度”,从邻里温情“聚人气”到全域覆盖“暖民心”,楚雄市以扎实的硬件支撑和高效的机制创新,将15分钟便民服务圈变成群众心坎里的“幸福圈”,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书写充满民生温度的基层治理“楚雄答卷”。
云南网记者 谢蕊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