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楚雄频道 >> 领导动态 >> 正文
永仁:答好“五问”共谱群众增收“共富曲”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31日 11:33:53  来源: 云南网

  近年来,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这片被阳光眷顾的土地上,一幅产业兴、就业稳、乡村美、百姓富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以生动实践对五个“群众持续增收之问”作出了具体的回答。 

  产业之答:机制创新,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

  围绕“乡村产业怎么富民”,永仁县交出了一份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的答卷。当地突破传统土地流转租金模式,探索构建“土地型、劳力型、资产型、兜底型”四轮驱动的多元联农带农机制。在莲池乡幸福源蓝莓产业园,去年,农户杨东宝领到了2000元的“增收红包”,这得益于“企业+平台公司+村集体+农户”的“721”分红模式。维的乡则通过“334”产值收益模式,让农民真正参与产业增值的分配中,不再局限于固定租金。近年来,通过做强“阳光生态花果园”,永仁县林果产业产值已突破15亿元,成功培育出多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创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产业增值、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就业之答:“幸福里”品牌,让家门口上班成为现实

  针对“就业怎么拓展”,永仁县打造出“幸福里”劳务品牌,成为全省就业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幸福里”硅光通讯加工车间,村民李晓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走15分钟就到车间,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更值得一提的是,村委会每组织一人务工,企业便每天补助村集体1元,预计今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通过订单式培训和组织化输送,“幸福里”实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幸福里”社区已累计转移就业15.89万人次,发放薪资7337万元,成为答好“就业之问”的坚实支撑。 

  改革之答:盘活沉睡资产,资源变“活钱” 

  围绕“农村改革怎么深化”,永仁县以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永定镇“阳光永仁·宜居社区”,村民冷星仙家的闲置小院被改造成旅居房,每月坐收2600元租金,个人可获得90%的收益。目前,全县已盘活闲置农房113套,带动群众增收58.8万元。从闲置农房盘活到“532”农资机制创新,永仁县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持续增收注入新动能。

  乡村之答:经营理念,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面对“美丽乡村怎么建好”,永仁县以“经营乡村”的理念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在外普拉千年古村落,青石板路与焕新民宿相得益彰;在龙潭村,清泉溪流引来高端民宿和旅游业态;在羊旧乍村,都市创客将废弃农房打造成柴烧陶艺工作室。通过“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这些村庄既保留乡愁韵味,又植入现代业态。2025年,到永仁旅居康养的人数突破3.7万人,旅游总花费增长13.55%。乡村不仅变美了,更成为吸引人、留住人、致富人的“金窝窝”。 

  底线之答:精准监测,筑牢防返贫堤坝 

  就“防返贫的底线怎么越筑越牢”,永仁县展现了精准施策的担当与智慧。通过优化监测帮扶机制,全县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90.3%,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脱贫劳动力就业达13760人,在2024年度州对县考核评估中,永仁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位列全州第一。30名处级领导继续结对帮扶30户低收入家庭,建立多层次联农带农机制,拓展蓝莓“721”、冬季露天草莓“532”、板下种桑“343”等模式,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放脱贫人口分红收益20万元,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树立勤劳致富典型,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永仁县的实践表明,答好“五问”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一系列务实、精准、高效的举措,永仁县不仅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更探索出一条群众持续增收、乡村全面振兴的“阳光大道”。

  云南网记者 吕瑾 通讯员 陈礼平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