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楚雄州打造“两山”转化路径“楚雄样板”
今年以来,楚雄州聚力做强林下经济,打造“两山”转化路径“楚雄样板”。1至6月,全州实现林下经济产值68.67亿元,同比增长34.3%。
按森林起源、海拔等类型绘制出楚雄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资源状况“一张图”,规划适宜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地块6867个,面积212.73万亩。其中,已经开发利用42.49万亩,占适宜发展面积的19.97%。适宜开展林下采集地块面积2721.69万亩;适宜发展森林景观利用地块面积1963.03万亩。推进国有林场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持续擦亮“世界野生菌王国”金字招牌。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木本油料科研实验示范基地1062亩、建立松露科研基地437亩,以基地示范引领,提升集体林经营水平。盘活用好森林资源,推进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6宗,收益177.31万元,林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得到明显增强。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推广“保育促繁”和“包山育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让森林“资源”转化为“资本”,全州推广包山育菌253.5万亩,野生菌总产值达86.6亿元,同比增加近10亿元。
着力构建“2321”政策体系,印发了加快现代林草产业、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实施意见,林下经济、食用菌、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3个三年行动方案,2025年林下经济工作计划和关于支持双柏县建设茯苓大县的若干措施两个配套文件,出台了楚雄州林业经营收益权登记管理办法,指导各县市科学、有序、规范、合理发展林下经济。认真分析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和业态产品发展情况,积极引进和大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产业优势强、发展有基础的林下经济经营主体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全州林下经济市场主体达585户、省级龙头企业11家,为打造知名特色区域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奠定了基础。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各类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全州共建成总面积8.8万亩的林下经济基地528个,其中示范基地103个,让群众“学有标杆、干有样板”,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引领全州林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金融支撑、科技赋能”的思路,探索“龙头企业+党组织+合作社+科研机构+基地+农户”组织体系,建立党组织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联农带农“双绑”机制,实现“林权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靠分红”。
制定出台全省首部《楚雄彝族自治州林业经营收益权登记管理办法》,拓展林地经营权权能,破解困扰林业经营主体林权量化难、融资难等问题。目前,武定县颁发经营收益权证37本,创新推出6笔“林下经济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共215.5万元;楚雄市发放经营收益权证8本,银行授信额度达80万元;姚安县发放“林花贷”655万元,支持14户林下花卉种植户和2家企业发展,率先探索林下花卉保险并投保首单“林花险”,形成全产业链保障体系。探索“林下生金”的绿美共富之路,姚安“林下种花”模式点赞出圈,元谋“林业碳汇开发”模式入选全国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武定县“林下养鸡”模式被《经济日报》宣传报道,《楚雄州推进少雨干旱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楚雄姚安林下种植花卉发展富民产业的实践路径》入选全省第一批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曹静 李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