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姚安县:育苗棚里忙“创芯”
在姚安县花卉种苗研发中心,高标准温室大棚里绿意葱茏,农技人员与高校学子正忙着记录月季性状数据;实验室中,精密仪器不停运转,为花卉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这幅“科技兴花”的图景,是姚安县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政企院攥指成拳 筑牢产业“硬根基”
姚安县花卉种苗研发中心的诞生,始于一份合作协议。2021年,姚安县人民政府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签订《关于共建“姚安县花卉研发中心”的合作框架协议》,锚定《姚安县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的产业发展目标,以科技为笔,绘就花卉产业升级蓝图。
作为该规划的核心载体,姚安县花卉种苗研发中心于2022年启动建设。如今,20余亩的科研基地已初具规模:10亩高标准无土化温室大棚内,水肥一体化控制循环系统、环控系统及空气能加温系统精准运行,为花卉生长营造最优环境。其中,2.4亩实验育苗棚专攻新品种杂交选育、7.6亩试验示范棚则成为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的“样板间”。300平方米的配套实验室中,样品室、前处理室、仪器室等功能区划分清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产学研田间攻关 育出振兴“金种苗”
“要选育出优质月季品种,前期得做大量性状筛选——刺多刺少、株高株形、花色花香,甚至花粉出粉量都得逐一统计,才能确定杂交策略。”在姚安县花卉种苗研发中心实验育苗棚内,姚安县农业农村局助理农艺师应支萍指着长势喜人的月季亲本介绍。
这份严谨背后,是强大的科研团队的有力支撑。姚安县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先后在研发中心建立张颢、晏慧君两个省级专家工作站,引入15个专家团队切花月季自主知识产权月季品种及200余个国内外优秀杂交亲本品种栽培种植;姚安县农业农村局抽调骨干组建团队,与专家团队并肩作战,形成“省级专家+本地团队”育种合力。大学生的加入则为研发注入青春活力。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专升本2024级学生范文浩,是派驻基地的第二批实习生。“我们日常参与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期还协助做杂交实验,既提升了专业技能,也为基地发展出了力。”范文浩说。
2023年,研发中心完成13925株杂交母本授粉、685个杂交组合,采收种子2700余颗,经催芽、播种、移栽后,已初步选定8株优株进入测试;2024年,杂交组合增至1002个、母本约14820株,采收果实5000余个、种子近2万颗。通过两年的努力,现已选定3个培育品种,正组织材料申报新品种。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正孕育着姚安花卉产业的未来。
种业项目扎根田畴 “开花结果”带农增收
科技工作不仅要育好种,更要服务好产业发展。在位于云南花当家园艺有限公司的姚安花卉科技小院,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教授赵雁带领团队扎根于此,不仅开展科研,还指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自小院成立以来,协助企业完成“安红”“阿娇”等20多个月季新品种引种评价,成功推广种植“安红”10亩;创新提出“矫正弯梗花”方案,构建切花月季生长模型;编写《切花月季病虫害防治实用手册》,指导花农升级栽培设施,让优质花比例显著提升。更可贵的是,小院还成了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我们培养的3名研究生,毕业后都选择留在姚安工作。”赵雁说,从农户到企业技术员,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小院为当地输送了一批“懂技术、留得住”的花卉人才,为产业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眼下,两个种业项目的推进,为姚安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起更稳固的框架。作为2024年沪滇协作项目,日森花卉基地(姚安县沪滇协作花卉产业园种苗研发展示中心)总投资2200万元、占地40亩,建成后将成为楚雄州最大沪滇协作花卉基地,惠及脱贫人口120户480人。位于栋川镇龙岗村的云秀二期花卉基地(姚安县花卉育种创新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同样进展顺利。该项目总投资2750万元,建成后每年可产销月季鲜切花种苗3000万株,实现产值4500万元,还能吸纳50余名农村劳动力务工,年劳务收入150余万元,流转土地农户年均租金收入12万元。
从科研基地到田间地头,从实验室到产业园区,姚安县以花卉种苗研发为突破口,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用项目带动农户增收,正沿着“科技兴花、产业富民”的道路稳步前行。(王祖贤 尹文才 白曦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