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烙上“品牌身份证”!楚雄彝绣成功打造为公共区域品牌
一针一线,绣活1800年彝族服饰的千年文脉;一标一识,为这门“穿在身上的史诗”烙上走向世界的“品牌身份证”。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公告传来重磅消息:“楚雄彝绣”图形集体商标正式核准注册,专用权期限自2025年8月14日至2035年8月13日。这不仅是楚雄州以知识产权赋能特色产业的里程碑,更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迈出了从“指尖技艺”到“公共区域品牌”的关键一步。
楚雄彝绣的根,扎在千年沃土中。被誉为“世界最早乡村T台”的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已延续了1350余年;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古朴纹样、独特针法,既是彝家人的文化标识,更是亟待激活的“指尖财富”。
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现场。记者 王洪 摄
如今,这门古老技艺早已突破深山边界——2023年惊艳上海时装周、米兰时装周,2024年9月更带着35套非遗服饰登上巴黎时装周压轴秀;与阿迪达斯、星巴克的联名合作,让彝绣元素走进全球1.2万余家门店,东方美学正以针线为媒,对话世界时尚。成功举办两届楚雄时装周,打造独具魅力的“楚雄时装周”品牌,逐步构建起立足云南、辐射全国、对话世界的非遗时尚发布体系。楚雄彝绣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亮相北京、上海、纽约、米兰、巴黎时装周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国际顶级舞台的非遗服饰品牌。
彝族服饰走秀。资料图
彝绣品牌的崛起,离不开精准的政策赋能。楚雄州成立由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的彝绣产业专班,出台37条文化产业支持措施与“1+1+N”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为产业铺路。创新出台11项“彝”字号举措:银行专属“彝绣贷”让经营主体拿到4.29亿元优惠贷款,“彝绣保”守护纯手工绣品价值,“彝绣邮”让物流成本直降近40%……从资金到物流,从保障到服务,一张覆盖全产业链的“保障网”,让彝绣产业走得稳、走得远。
“一针差池,品质就失了准头。”为让彝绣告别“散户式”发展,楚雄州制定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从定价、工艺到追溯体系全统一,既维护绣娘权益,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同时,指导骨干企业制定7项产品企业标准,构建“团体标准引领+企业标准支撑”的体系;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受理窗口、专利工作站,为品牌装上“法律护盾”。截至目前,全州已完成50件彝绣商标注册、23件专利授权,1400余个创新纹样免费版权登记,让“楚雄彝绣”的品质有章可循、有法可护。
在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里,千年纹样正被AI重新“编织”。园区自主研发的AI纹样生成系统,将马缨花、老虎笙等彝族图腾转化为时尚设计,吸引年轻消费者目光;建立的6万名绣娘数据库、1700余种传统纹样版权库,让“老手艺”接上了“数字腿”,线上交易占比已突破30%。
更值得一提的是,楚雄州联合新华社推出全国首个“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和“新华·楚雄时装周指数”,2023年品牌化指数同比增速达34.45%——大数据不仅为产业指路,更印证着“楚雄彝绣”的品牌价值正在加速攀升。
“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这是楚雄6万绣娘的真实写照。2024年,楚雄彝绣产业产值突破11.3亿元,经营主体从538户激增至2233户;固定用工绣娘年均收入从2万元跃升至4万元,2000余名残疾人也通过这门“指尖经济”实现稳定就业。背后是230万元彝绣发展公益基金的助力,是13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站的引领,更是77个彝绣车间、260个绣坊扎根乡村的支撑。楚雄彝绣不只是产业,更是让妈妈们留在家乡、让家庭充满烟火气的“温暖事业”。
绣娘们拿起绣花针在家门口就业。记者 高建波 摄
拿到“品牌身份证”只是起点。接下来,楚雄州将指导彝族刺绣产业联合会完善集体商标使用规则,构建“标准+质量+溯源”一体化管理体系,让“楚雄彝绣”的品牌公信力更足;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使用集体商标,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联动矩阵,进一步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品牌”闭环,让这门千年技艺持续绣出“丝路云裳、美美与共”的新图景。
从乡村田间赛装到国际顶尖时装周的聚光灯下,从零散的“指尖活”到年产值超11亿元的公共品牌——楚雄彝绣,正以针线为笔,在新时代的画布上,绣出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赢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