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施调解员跑前跑后,我和同村的耕地耕种权属问题终于解决了,还不用往乡里跑!”近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铁锁乡铁锁社区村民陈跃和向调解员施品君连声道谢地说道。此时的施品君刚在田间地头完成一场调解,裤脚还沾着泥土,手里攥着签好字的调解协议书。这是大姚县推行人民调解案件补贴政策后,基层调解员日常工作的生动缩影。
自2022年起,大姚县将“以案定补”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抓手,出台《大姚县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补贴标准与执行细则:简易矛盾纠纷(如邻里口角、小额债务)每件补助200元,普通矛盾纠纷(如家庭财产分割、宅基地争议)每件补助300元,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如群体性劳资纠纷、长期积案)每件补助600元,重特大矛盾纠纷(如涉及多村利益的资源纠纷、可能引发信访的复杂案件)每件补助1000元,严格遵循“调解成功、协议履行、按效补贴”原则,让调解员的付出有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在铁锁乡司法所的卷宗评审现场,工作人员正逐本核对调解案卷:这份山林纠纷案卷,调查记录、现场照片、当事人签字都齐全,符合普通案件补贴标准。”每月月底,县平安法治办联合司法所组建评审小组,对全县12个乡镇的村(社区)委会上报的案卷进行集中审核,重点检查卷宗规范性、事实清晰度与协议合法性。今年3月,评审组发现某村一起家庭纠纷案卷缺少当事人身份证复印件,当即联系该村调委会补充材料,确保每一笔补贴都“有据可查、合规发放”。
2025年上半年,全县已兑付调解补贴16040元,其余案件将在年底进行评审对付,调解成功率达99.13%,像陈跃和的耕地耕种权属纠纷这样的普通案件占比达62%,疑难复杂案件11件,均实现“案结事了”。
“以前调解全靠热心,跑一趟山村里的纠纷,油钱就要几十块。现在不仅能补油钱,认真调解还能多拿补贴,干劲更足了!”施品君的话道出了基层调解员的心声。政策实施以来,他的调解积极性显著提升,2023年全年调解案件18件,比2021年(政策实施前)增加10件,其中3件疑难案件均通过耐心沟通达成和解。这种变化在全县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排查矛盾纠纷575件,成功调解570件,成功率达99.13%,较政策实施前提升4.5个百分点,98%的调解协议履行到位,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为确保调解成效不“打折扣”,县平安法治办与司法所建立“回访跟踪机制”:每月随机抽取20%的已结案件,通过电话或上门回访了解协议履行情况。今年5月,工作人员回访发现某乡镇一起劳务工资纠纷中,企业未按协议支付工资,立即联系调解员再次介入,最终帮助5名农民工追回工资3.2万元。同时,将“以案定补”与年终考核挂钩,对全年调解案件多、群众评价高的调解员给予表彰奖励。2023年,5名调解员荣获“云南省调解能手”称号。
“下一步,大姚县将持续深化“以案定补”政策,加强业务培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见效,为‘平安大姚’建设注入更强动能。”大姚县司法局局长王定彪表示。
云南网通讯员 张家俊 钱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