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美与共——千年彝绣自信绽放
从深山里彝家女子的指尖绝技,到国际时装周上的潮流元素;从代代相传的“无字史书”,到赋能乡村振兴的美丽产业。传承千年的楚雄彝绣,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自信绽放,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动人篇章。
针线为笔布为纸,绣出千年文明史诗
太阳纹、火纹、虎纹、马缨花纹……每一种图案都是一个文化符号,讲述着彝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追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彝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其色彩浓烈奔放,以黑为贵、红为祥、黄为美,构图饱满,寓意深刻。
“彝绣是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艺术结晶,它不仅是一门精湛的刺绣技艺,更是镌刻在布帛上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密码,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的力量。”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尤伟琼主要从事边疆社会治理、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她认为,彝族跨越了滇、川、黔等广阔区域,长期与多民族交往交流、相互借鉴,彝绣不断吸收、不断融合,形成了多元而包容的艺术风格。
守正创新,古老技艺拥抱现代生活
近年来,楚雄州通过与知名高校、设计师合作,推动彝绣与现代审美接轨。彝绣的传统纹样被解构、重组,巧妙地运用在时装、箱包、家居饰品、文创产品上,化身为时尚的笔记本封面、雅致的茶席、别致的耳环,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实现了从“非遗藏品”到“时尚单品”的华丽转身。
楚雄州以“双创”理念引领彝绣产业变革,成立由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的彝绣产业专班,将彝绣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采取“公司+合作社+绣娘”模式,构建起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目前,全州拥有绣娘6万余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至4万元,“背着娃、绣着花、养活家”成为楚雄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彝绣,这一指尖上的力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美丽经济”。
“今天的彝绣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产业资源。”尤伟琼表示,许多绣娘通过指尖的技艺实现了指尖的经济,在传承中增收致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设计师和企业都加入了进来,让彝绣在多元一体的文化交流和现代市场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和谐发展、和和美美的生动实践。”
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和谐交响
“彝绣之美,不在于它的色彩与针法,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共同体价值。”尤伟琼认为,今天的彝绣,既在经济上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在社会中促进了互助互惠,在文化上深化了认同的共鸣,在情感上增进了心灵的契合,也在制度上得到了长久的保障。
从1350年前直苴村的赛装节,到如今引爆全网的楚雄时装周,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成功实践。楚雄时装周作为楚雄彝绣延伸发展的非遗品牌,2023年,首届楚雄时装周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7个国家、国内6个省区及云南16个州市的24支代表队参与,共呈现1100余套服装服饰、举办39场专场发布,迅速确立其在中国非遗时尚领域的重要地位。2024年,第二届楚雄时装周实现跨越升级,不仅在北京中轴线举办“非遗彝绣秀北京”大型展演,更首度登陆巴黎时装周举办非遗专题展览,实现楚雄、昆明、北京、巴黎4城联动。活动获得美联社、法新社等160余个国家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两届时装周全球传播量突破34.7亿次,国际能见度与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如今,楚雄时装周正串联起民族文化与世界潮流,汇聚各民族非遗服装服饰精华,演绎美轮美奂的文化邂逅。作为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的重点活动之一,第三届楚雄时装周即将于10月13日正式拉开帷幕。这场汇聚各民族非遗服装服饰精华,演绎美轮美奂的文化邂逅,将以楚雄彝绣为文化纽带,汇聚各民族非遗服装服饰精华,展现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非遗与时尚、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之美,为国内外交往交流交融、海内外服饰文化互学互鉴搭建展示平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服务人文交流,助力民心相通。(杨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