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雄彝族州南华县龙川镇,基层治理的触角正不断延伸到群众家门口。面对“网格过大、服务不细”的治理难题,当地以党建引领为“舵”,以“以奖代补”机制为“桨”,撬动“37810”微网格实体化运行,让“小网格”在基层治理中释放“大能量”。
“拿到荣誉证书和满满一袋物资,感觉自己的工作被看见、被认可了!”上雨天村微网格员何明先的喜悦,是龙川镇创新激励机制的一个缩影。
龙川镇“以奖代补”机制紧扣微网格员八项核心职责,明确“除村(社区)四六职人员和国家公职人员外”的奖励范围,对“发现—上报—配合处置—反馈”迅速有效的案件按10至100元/件给予奖励。与此同时,镇党委将现金补贴与荣誉表彰、物资保障结合起来,让激励既有“实利”,也有“温度”。
上雨天村对履职表现突出的3名网格员、微网格员进行专项表彰,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并配发大米、藕粉、豆奶粉等生活物资;斗山社区借“七一”节点评选1名优秀网格员和4名优秀微网格员,通过典型引领,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柿子树社区在表彰优秀网格员时,除荣誉证书外,还配发大米、毛毯,实实在在回应履职一线的生活需求;蟠龙村为49名微网格员配发纸杯,将激励融入业务培训日常;白衣村为43名微网格员配备手电筒,解决夜间巡查、应急处置“最后一米”的履职难题。
“以前干微网格更多是‘凭热情’,现在有了‘以奖代补’,多干多得、干好有奖励,大家的积极性明显不一样了。”龙川镇基层党建办专职副主任杨云妞说。
据了解,今年1至9月,全镇微网格共上报各类事项3337件,其中矛盾纠纷448件、防灾减灾566件、人居环境886件、民生诉求1436件、违法犯罪1件。曾经“催着干”的工作,如今变成“主动巡、主动报”。群众也感受到变化:“家门口随时能看到戴工作牌的微网格员。”
下一步,龙川镇将继续细化“以奖代补”机制,将“十个一”目标任务纳入奖励评价体系,加强履职奖励公示公开,确保机制阳光透明,持续激发微网格员的履职热情。一个个有温度、有力度的激励举措,正让党建引领的微网格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云南网记者 段晓宇 通讯员 赖秀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