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看武定】武定狮山镇吆鹰村: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樱桃谢幕,瓜果登场。深秋的武定县狮山镇吆鹰村委会大石房村,万亩樱桃虽然已在丰收的笑声中落下帷幕,但郁郁葱葱的樱桃林下依然热闹非凡。10月11日,一大早,樱桃林下熙熙攘攘的果农瓜农就忙碌起来:有的在忙着采摘林下种植的四季豆,有的在小心翼翼地摘小瓜,有的在将一筐筐瓜果装入自家面包车上,满载果实的三轮车一辆接一辆穿梭在林间小道上。
“城里人喜欢吃我们种的生态小瓜,带着晨露的小瓜新鲜,每天得赶早将刚摘下的小瓜送到菜市场。”村民田梦琴变摘小瓜介绍说。从她口中得知,她家今年种了70余亩樱桃,樱桃林下种了5亩柿饼瓜,忙时顾工每天25人左右,加上养鸡养蜜蜂,年收入30万元以上。
沿途而上,村民韩家华家的樱桃基地上,套种着百余棵雪杨梨,园内红的似火,绿的滴翠,一个个、一串串童子面硕果压弯了枝头。韩家华夫妇背着箩筐一边采摘雪杨梨,一边采摘爬满果树的四季豆。提到收入,夫妻俩开心得合不拢嘴。全家4口,2个儿女在外读书打工,老两个在家忙种植,年收入10万以上。
在另一座山头上,吆鹰村下村民付永跃家的“中华蜜桃”也在反季节里登场亮相。由于是反季节,中秋前后才上市,物以稀为贵,加之桃子个大品相好,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价格不菲,收入也很可观。据狮山镇吆鹰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何柳斌介绍,近年来,吆鹰村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推行“党建+农业+文旅”“支部+党员+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党组织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先试、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串珠成链,让群众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靠山吃山,不断做大做强樱桃种植产业,目前全村已种植樱桃10000余亩,涉及全村380户1579人。
一方面,尊重市场规律,选准主攻方向,结合当地长久以来就生长有野生樱桃的实际条件,选准樱桃种植产业发展方向,凭借海拔2000米的良好气候优势,当地樱桃成熟期比同类地区提前2至3周,市场竞争优势突出,让樱桃更加易产易销。科技赋能果业,在农科专家指导下,尝试嫁接、扦插等种植技术,先用本地野樱桃培育樱桃树,再将四川米易、贵州等其他地区樱桃枝嫁接栽培,本土优质苗木和外来优良品种强强联手,让果实大小、色泽、甜度均优于其他产地,达到“1+1>2”的效果。另一方面,升级产品,提供高品质产品供给,坚持做好品种选育,该村每年组织种植大户前往四川、贵州、山东等地进行品种考察,以培育“色泽红、口感甜、个头大”的优良品种为目标,持续开展产品迭代升级,现种有“长把樱桃”“啤酒樱桃”“玛瑙红”等5个优质樱桃品种,车厘子也已试种成功。同时,打造“致富果”,发酵“新业态”。拓展种植空间,在发展樱桃种植的同时,积极开展桃子、李子、梨等经济林果间种,以及姜柄瓜、魔芋、黄豆等农作物林下套种,既汲取土地多余肥力,又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形成“樱桃产业为主、其余水果补位、四季均有收获”的良好林果产业发展格局,每年种植樱桃户均增收超过5万元,林下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贺明辉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