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山野到世界:“南华菌工”正在书写劳务品牌传奇
树一个品牌,富一方百姓。在滇中地区南华县,小菌子与大民生的故事正悄然演绎。这里的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山野寻珍,而是化身特色“菌工”,在家门口打“菌”工、赚“菌”资、成“菌”业,将“南华菌工”劳务品牌打造成富民强县的“金名片”。

“菌工伟业”:从靠山吃山到持证上岗
晨雾未散,菌香漫山。南华县的罗顺旺踩着露水走进林地,指尖轻触松茸,动作熟练。曾经的“靠山吃山”,已转变为“养山富山”的可持续发展。通过200万亩“菌子银行”与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南华不仅守护了生态,更让野生菌产量不降反增。2024年,全县野生菌交易额突破19亿元,产业链吸引12万人次参与,带动3.6万群众人均增收2800元。

“采菌子就像取利息,本金得护好了!”老乡的朴素话语,道出南华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智慧。如今,“南华菌工”持证上岗,成为实打实的技术认证。种菌师、采菌师、收菌师、销菌师……在院士工作站和科研站所的技术支撑下,南华县45期培训班培育2750名“持证菌工”。在南华县咪依噜天然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将松露冻干、松茸含片装箱发往全国。董事长余跃先坦言:“公司年用工超5000人次,品牌效应直接撬动了产业价值。”
“菌彩纷呈”:科技赋能与全链融合
“以前抢着采,现在按规矩来,菌子多了,价钱还涨了——这账,谁不会算?”南华人的新账本,写满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智慧。“鸡枞菌仿野生种植技术”的突破,让珍稀菌类实现人工培育,吸引1150名群众在家门口投身科技型就业。

产业链持续延伸,98家电商企业、120个服务站让山菌畅销全国。李晓燕在野生菌交易中心忙着打包松茸,冷链物流保证48小时内送达北上广餐桌。她微笑着说:“产季以来,线上订单供不应求,销售额已超百万。”金融创新同步跟进,“菌保”“菌贷”发放贷款500余万元,激发41户种植户创业热情。从种植到销售,从加工到餐饮,121个合作社、14家加工企业和373家餐饮主体共同带动就业超2000人,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菌程似锦”:文化铸魂与多元发展
连续22届的“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已成为闪亮IP,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矩阵将“菌文化”推向全国。2025年美食文化节期间,南华接待游客46.71万人次,线上流量成功转化为线下客源。

依托菌产业,南华打造了5个菌文化旅居点和3个“康养+文旅”精品项目,形成以“菌菇采摘体验”为特色的民宿集群,稳定带动300余人就业。天子庙坡国有林场的护林员郭文书以3亩林地入股菌菇基地,通过免费菌棒、技术培训及保底收购政策,预计2025年收入突破10万元;返乡青年张超通过“种菌师”“采菌师”新职业实现家门口就业。文化赋能、旅居兴业,“小菌子、大产业、强带动、惠民生”的特色之路越走越宽。

从山野到世界,从传统到科技,“南华菌工”以一方菌业织就民生锦绣。这个劳务品牌不仅是就业名片,更是生态守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完美融合。未来,南华县将通过“三个一批”战略培育“包山人”“菌业主”“卖菌人”,让菌香飘得更远,让百姓的日子如菌伞般蓬勃绽放。(郭存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