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楚雄彝绣秀米兰|妈妈有了零花钱
“前些年我参加了彝绣培训,成为一名绣娘,如今在家就可以挣钱,干活、顾家两不误。”谈起彝绣,楚雄市三街镇彝族绣娘王兴会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小小绣花针成了王兴会手中致富的“魔法棒”,王兴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线上做起了彝绣带货直播,凭借这门手艺将老家的平房改建成三层楼房。
家住南华县一街乡的李国秀结婚后曾远赴非洲打工,2014年回国后的李国秀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彝绣培训,培训完后被推荐到七彩彝绣文化传播公司工作。从小就会多种针法的李国秀干得得心应手,很快就从学徒当上了培训教师,并晋升成为车间主任,现在每个月有6000多元稳定收入。
绣出幸福的甜。通讯员 马兴华 摄
一针一线彝绣情,千家万户大产业。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州委宣传部的统筹推进下,楚雄州探索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产品+旅游体验+就业致富”的发展新路径,走出了一条从“指尖艺术”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的新路子,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
目前,我州逐步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5.7万名绣娘(含1200多名残疾人绣娘)拿起绣花针,在家门口就业,其中,有高级绣娘9000人,人均收入2万元至4万元,固定用工绣娘达1.6万人。彝绣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0.2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5亿元。今年上半年,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1.11亿元,全州绣娘人均年收入达3180元。
彝绣让更多妈妈有了零花钱,彝绣产业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把妈妈留在家门口就业的温暖产业、幸福产业。(马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