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楚雄频道 >> 要闻 >> 正文
云南省楚雄州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观察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8日 16:28:00  来源: 云南网-楚雄日报

原标题:彝乡巨变满目新—— 云南省楚雄州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观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从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到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再到如今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笃定打赢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上锐意创新,久久为功,破解了一系列工作难题,形成了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实践经验,不仅被省委书记点赞,还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前不久,记者走进楚雄,在感受彝乡巨变中探寻其背后的奥秘。

观察一:如何处理好政府主导

与群众主体的关系

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一些地方习惯大包大揽,过分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虽然短期内见效快,但群众的满意度却不高。如何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成色。

经过几年的实践,楚雄州探索形成了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农业主战、部门主建、基层主推的工作导向,以州、县、乡、村为单位,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和“领导包片、部门包村、驻村工作队员包组、党员包户”的挂包制度。同时,坚持党支部发动、党员带动、群众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党员带头组建“先锋队”,示范带动农户主动“投工、投物、投地、投技、投资”,自主开展院内生活污水治理,自建入户管网、雨污分流池、畜禽粪污收集池、污水沉淀池等设施。

在牟定县共和镇清河村稗子田自然村,除设施建设外,所有的小景观也都是用村民自发捐赠的猪槽、大树根、废旧木头做成的。大树根被修整成了凳子,木头做成了各式各样造型的动物。“你看那头‘长颈鹿’,就是我做的。”稗子田自然村一组组长李光寿很有成就感。

楚雄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民群众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直接受益者,更是主要参与者。州农业农村部门全力落实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发挥机制制度效用,激发群众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并将群众的意见建议融入村庄规划与建设之中,落在实处,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体现。

群众是主体,还要有话语权。在楚雄市紫溪街道紫溪社区宋村村民小组,从道路规划到风貌打造,都融进了村民的想法。尤其是村里不是牛粪就是柴草的公共空地和农户的房前屋后,清理出来后,政府建好了基础设施,种花还是种菜全由村民自己决定。小花园、小菜园也是幸福生活的一种。

观察二:如何用有限的

财政资金办大事

风貌改造、垃圾转运、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少村庄距离集镇较远,农户居住相对分散,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一段时期内,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办大事,是思考题,也是必答题。

楚雄州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大胆创新,建立了财政保障、申报支持、债券筹集、社会捐款、集体投入、群众投劳、奖励资金引导“七个一点”资金投入机制,域内各县区又结合自身情况,在“七个一点”机制基础上细化完善,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牟定县江坡镇高平村牌坊村民小组,76户村民家家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厕所,就连生活污水也有了好去处。“这些都是能看见的变化,看不见的都在地下。”与记者同行的牟定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光江说,埋在地下纵横交错的污水管网是农村污水治理花钱最多的地方。

按照市场价预算,完成牌坊村民小组污水治理需要资金84万多元,而财政可投入的资金还不到一半。差的钱从哪里来?牟定县结合州里提出的“七个一点”机制,探索村组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由村集体出一点,通过管材询价统购和组建土专家“施工队”承建的方式省一点,发动村贤能人和爱心人士捐一点,农户投资投劳投一点的筹资模式。

从牌坊村民小组的实践看:群众筹资和投工投劳折资12.66万元,乡镇统一组织规划设计,村里组建能工巧匠技术队伍,县级平台公司统一购置建设材料,3项节省资金32万元,资金缺口难题迎刃而解,污水主管网、入户管网、检查沉井、厌氧发酵池、小型生态氧化塘等建设高质量完工。

沿用这一模式,近两年来,牟定县仅用2.13亿元财政资金就完成了全县727个自然村(组)污水治理项目。若全部由财政承担,则需要投入8.7亿元。

观察三:如何与产业发展

同谋划共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各地要坚持树立“一盘棋”思想,因地制宜,系统谋划,既注重当下如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等实实在在的变化为群众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又着眼长远产业发展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创造的不竭动力。

走进禄丰市和平镇大厂村,一座风光旖旎的水库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水库岸边有一排造型别致的垂钓台,中央是漂浮式儿童游乐城堡和休闲民宿,岸上还散落着星空帐篷,稍远一点的地方分布着天空之境观景平台、“稻田+体验”区、休闲农庄、采摘园……“这是我们村里的田园综合体。”一旁的村党总支书记徐正宏得意地说。

不过,早些年的大厂村可不是这般模样。水库虽然建成至今已有60多年,大厂村却没有“靠水吃水”发展起来。直到2022年,禄丰市将大厂村等村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与产业发展一并纳入规划之中,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大厂村由此“破茧成蝶”。

禄丰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班组组长、市政协主席金厚荣说:“在大厂村,我们充分挖掘水库的资源优势,打造差异化业态,引入客流,然后导入村庄内的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稻田体验观光区,进一步延伸了消费链。”今年国庆假期,来大厂村游玩的有5万多人,入村的车都排起了长队。徐正宏说:“村里6户农家乐一共赚了20多万元。”

如今在楚雄州,像大厂村一样的村庄不在少数。楚雄州更是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庭院经济等有机结合,将乡村农业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紫溪社区宋村村民小组也是这样的典型,借助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彝医文化,拉开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大幕。

观察四:如何形成巩固成果

的长效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不是政府一管到底,也不是撒手交给农民,而是首先要引导农民在思想观念上转变,形成主动参与、自觉维护意识;其次要推动多方参与,该政府管的继续管,该交给集体的交给集体,能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的就交给市场,相互补充,良性运转。

近几年,楚雄州各地在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机制工作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除了完善细化村规民约和建立农村卫生保洁制度,楚雄州一些县(市)还建立了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和“一呼就到”智慧平台。群众在享受到诸多生活便利的同时,主动、自觉的意识也深入内心。

每个月末,牌坊村民小组村民李晓华都会把家里积攒的废旧纸箱送到村口的废品回收站。虽然换不来几块钱,但李晓华心里很满足。她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的这些破烂东西,扔出去弄得村里脏乱。现在,有了这个废品回收站,这些东西也有了好去处。

“谁说垃圾不是宝,只是没有分类摆放好。”在牟定县535个乡村废品回收站,都有这样的一条标语。废弃自行车、农具、塑料瓶、纸箱等物品在这里集中分类后,再由县国投集团下属废品回收公司引导县内11家民营废品回收公司统一回收,并转运至县级回收点集中处理,变废为宝。

这个看似简单的收集、转运、处理过程,背后却是并不简单的运转体系,它不仅需要农民群众从被动到主动的观念转变,也需要在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在此基础上,牟定县又打造了“一呼就到”便民服务品牌,在每个乡镇设置2-3名具备基本维修技能的服务人员,以市场化方式为群众解决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后续问题。村里哪家的厕所堵了,沉淀池需要清污了,哪家需要更换厕所洁具、管道阀门了……只需一个电话,服务人员便会上门搞定。(郜晋亮)

责任编辑:孙寅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