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沙桥“她”力量】省级非遗传承人罗翠英 每件绣品都是一首诗
她是南华县沙桥镇唯一的火草麻布省级非遗传承人,30年来从事火草麻布纺织刺绣工作如一日;她偏爱彝绣,喜欢将各种美丽绚烂的花绣在自己亲手纺织的火草麻布上。在火草麻布上做彝绣,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就是火草麻布省级非遗传承人罗翠英。
罗翠英出生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沙桥镇石桥河村。石桥河村全村人口1617人均为彝族,成长在这里的罗翠英,从小深受彝绣文化影响和火草麻布传承技艺的熏陶,与火草麻布结下了不解之缘。
罗翠英自幼热爱彝族文化,多年来,从事彝绣技艺传承、收集各种农耕文化物件以及火草麻布服饰等工作,目前共收集彝绣作品及农耕文化物件2000余件,家族承袭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掌握火草麻布刺绣种植加工制作的全流程,1998年开始正式进入彝族刺绣行业,是南华有名的彝绣绣娘,经营一家火草麻布彝绣工坊。
她有比较齐全的火草麻布纺织和刺绣设备,有火草麻布纺织需要的专用织布机,织布机由织布架、织布网、梭子、绕线器、脚踏板等构成;有木架、纺轮、皮带、木槽、油碗、水碗、过线器、档线杆成套器具,有农耕文化陈列馆一间60余平方米展示成品。
她有比较熟练的刺绣和火草麻布纺织技能,带动农村妇女发家致富。她刺绣技艺精湛,从火草种植到织布再到一件刺绣成品需要72道工艺,她熟练掌握每一道工艺技术细节。她有自己的火草种植基地10余亩,加工场地350平方米。为带动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她常年聘用麻布纺织织娘及彝绣绣娘9人,其中脱贫户2人,残疾人1人,年人均增加收入2万多元,带动周边绣娘30余人参与刺绣,支持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产品销往省内各专州,年产值30万元。
她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积极带头丰富彝族群众文化生活。利用火草纺织技艺传承平台,努力丰富彝族文化生活,组建打歌队1支10人,建立“彝族传承人十五....罗鲁哥培训群”,共拉进队伍43人,逢每年正月十二日、农历八月十五举办彝族文化交流会,邀请附近打歌队和商户来工坊助场交流,既丰富了彝族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商贸物资的交流,带动了群众增收。
2019年10月,罗翠英被楚雄州人民政府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火草纺织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6月13日,在2020年云南省“文化和自然资源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中,表现突出,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了荣誉证书。2020年12月,《火草纺织》展品入选第十四届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在非遗展区展出,获优秀展位奖。2022年4月代表南华县到滇池会展中心参与彝族刺绣的展出,2024年,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火草纺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过去的30年里,对罗翠英来说,是一段孤独而纠结的长途跋涉之旅,“坚持的过程是漫无目的而且心酸痛苦的”。她生活在农村,在村里人眼里,罗翠英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家里人认为,农村妇女就应该操持家务带孩子,那时的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还要纺织火草麻布、设计图案。她也迷茫过,曾想过放弃,但一看到织布机及心爱的彝绣作品,她又坚持下来,这一坚持就是30年,她每天除了家里的一些农活外,就是上山采火草、纺织、设计图案、刺绣……“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一眼就看出,这是女性的作品”,她说。“手的艺术、火的历练”是罗翠英对自己作品的定义。(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