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公示“2025年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评审结果,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榜上有名。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双柏县多年来深耕中药材产业的肯定,更标志着其以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迈入新阶段。
近年来,双柏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一县一业”抓实抓好,初步形成了中药材产业从“种植、加工、销售”向“医、康、养、游、旅居”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立足生态优势,夯实产业根基
双柏县地处滇中腹地,立体气候显著,森林覆盖率高达84%,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自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首批“云药之乡”以来,双柏县聚焦道地药材特色产业,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34.75万亩,涵盖茯苓、黄精、重楼等61个品种,中药材生产总量约15.54万余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产值突破55.54亿元。
其中,双柏所产茯苓质地致密,根据样品送检结果显示,双柏茯苓浸出物含量最高可达7.6%,药用性极佳,开发生产的茯苓丁、茯苓片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和制药企业青睐,成为云茯苓道地药材的重要代表,更有“每100粒鲜茯苓,就有15粒来自双柏!”的美誉。
强化品牌引领,擦亮“柏药”名片
双柏县以“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为导向,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彝药”特色文化。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商标注册及“三品一标”建设,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中药材)示范村镇2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个,双柏县、双柏县国有林场、双柏县爱尼山乡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认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单位,“秘境爱尼山”“青山绿宝”“彝楚苓”荣获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
双柏茯苓、彝双红花获评楚雄州“10优农产品”称号,红花品种获得云南省定制药园认定,百部、姜黄被认定为良种。正在积极申报“双柏茯苓”“双柏黄精”“双柏白扁豆”“双柏金银花”四个地理标志产品。全县引进培育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290户。有高新技术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双柏县兴祥农业获批建立云南省第八批“星创天地”。
延伸产业链条,探索融合发展
持续加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努力破解决产业发展、项目策划、品牌打造、技术研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8个、博士工作站4个。争取云南中医药大学科技特派团特派员19名、“三区”人才21名。结合双柏深厚的中彝医药历史文化及丰富的林地资源,挖掘并努力打造“中药材+康养”等一批新业态,依托《齐苏书》等彝医药典籍,开发“疏风止痒汤”“肠痈汤”等经典名方,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建成双柏县中彝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打造了占地1000余亩,集康养、文旅、休闲为一体的“彝药谷”高地,研制出18个配方药膳,打造彝药药食同源经典菜肴共计20种,建成“一方四季”中药饮品云南首家本草养生店,让中医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联农带农共享,激活振兴动能
双柏县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国有林场+农户”等多种模式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县中药材种植户达1.35万户,带动就业4.3万人,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人均增收0.6万元以上。2024年,实现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2000多万元,真正实现“种药材”到“发药财”的华丽转身。“种茯苓致富灵,种续断究根断、种重楼住高楼,种黄精收黄金”的佳音在双柏广泛传诵。
从“云药之乡”到“示范县”,双柏县以药为笔,以生态为纸,书写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篇章。未来,这片“哀牢秘境”将继续以药材为媒,绘就富民强县的唯美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绿色动能”。
云南网记者 王琳 通讯员 崔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