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把“金钥匙”解锁沙桥萝卜名镇致富密码
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沙桥镇史称“凤山镇”,自古就有“八郡通衢”的美誉,是楚雄州西大门“第一迎客地”。沙桥镇天申堂萝卜作为楚雄的地标农特产品,索有“天下好萝卜 尽在天申堂”的美誉,近年来,沙桥镇主动融入国家及省州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将高寒、冷凉转化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把卖不出去的“废萝卜”变成畅销海内外的“金饽饽”,沙桥镇天申堂萝卜经历了一场长达30多年的“变形记”。
党建领航解锁“土”“特”“产”方向密码。沙桥镇党委政府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找准党建工作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依托资源禀赋,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不断筑牢萝卜产业根基,探索出“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天申堂萝卜”由于品质好、口感佳,种植覆盖天申堂、于栖么、石桥河等14个村委会80个村民小组3399户。2024年全镇萝卜种植面积4万亩、产量达40万吨以上、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天申堂片区农户户均增收8.82万元,其中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萝卜425亩、户均增收5.1万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优势资源振兴乡村产业,长远看势必要走产业融合、延链补链的集合发展之路。沙桥镇积极探索,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加强萝卜加工、包装、仓储、物流、营销,推动萝卜产业全链条升级。同时,搞好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从单一发展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每年举办集文化交流、经贸洽谈、投资发展、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萝卜文化艺术节”,推出“沙桥萝卜宴”,不断增加萝卜产业的“卖点”,努力蹚出农文旅融合新路子,把“土里土气”的萝卜华丽变身推动乡村振兴“金元宝”。
绿色赋能解锁“嘎嘣脆”味美密码。沙桥镇天申堂萝卜甘甜爽脆“赛鸭梨”,在全省萝卜“界”占有一席之地。沙桥镇地处高寒山区,低纬度高海拔,最低海拔1900米,最高海拔2680米,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霜期长,得天独厚的气候成就了沙桥萝卜的生长和养分的积累,“嫩白碧绿叶清莹,秉暑凌霜任风雨”,经过雨打风霜的磨砺,沙桥镇天申堂萝卜水分能达到95g/100g,远远高于市场普通萝卜,成就了“水灵灵”的沙桥镇天申堂萝卜。河谷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风大干燥,优越的地理条件,沙桥镇天申堂萝卜干又白又脆,区别于机械烘干又黄又软,让沙桥萝卜丝条“漂洋过海”外销日本、韩国。萝卜要走得远、卖得好,良好的品质是第一位。沙桥镇坚持种养结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用农家肥代替化学肥料,让农业回归绿色“底色”,与省农科院签订萝卜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广萝卜播种机等新工具和滴灌喷灌、“一年四熟”等新技术,每年对3000亩萝卜种植示范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2024年沙桥萝卜农残抽检均为0,“零农残”让“天申堂萝卜”成功申报绿色食品,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4万亩。
品牌支撑解锁“金招牌”经济密码。沙桥镇天申堂萝卜是沙桥优势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蕴藏的是沙桥“靠山吃山唱山歌”的质朴密码,好酒也怕巷子深,要提升全镇萝卜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在产业提档升级下功夫。沙桥镇不断增强萝卜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在石桥河萝卜产业园区示范种植111个萝卜品种,精挑细选出“种子选手”,2024年沙桥“萝卜王”重达12.35公斤。同时,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质”升级为“好品牌”,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品牌,天申堂(萝卜)被录入云南省“一乡一特”名录,于栖么(萝卜)被录入云南省“一村一品”名录,石桥河(萝卜)被认定为楚雄州“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按照“绿色+”“特色+”“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建设,发挥绿康、光顺等10家企业作用,形成以绿康公司为龙头,11户农产品购销经纪人为链条的“1+11”购销模式,擦亮了“绿色”招牌,增强了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
下一步,沙桥镇将在培优育强萝卜产业上持续用力,继续引进先进技术,探索以萝卜为主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形成涵盖萝卜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链,致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链,打好“品牌”,让萝卜产业发展惠及更多群众。(沙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