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薪传 匠心兴乡——全国乡村工匠培育现场教学解锁“产业+就业”致富密码
11月12日下午,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工作会议现场教学活动在楚雄州举行。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97名乡村工匠、名师培育对象齐聚于此,循着彝乡匠心的脉络,走进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南华县七彩彝绣公司、楚雄市PARK观象街乡村工匠集市三个教学点,实地探寻楚雄州以工匠培育激活产业动能、以技艺传承稳住脱贫就业的创新实践,为全国落实“两稳一防”目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数字赋能,传统工艺焕新生
步入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指尖巧作的彝绣文创静静陈列,灵动秀美的彝绣T台秀轮番上演,参训学员仿佛穿越时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直观触摸到手工艺的时尚新韵。作为全国首创的彝绣产业综合平台,这里既是创意研发的“实验室”、生产制作的“工坊”,也是非遗传承的“课堂”、展示销售的“窗口”,为当地彝绣企业与绣娘织就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通道。


“现场的彝绣走秀太动人了!一针一线里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让我看到手工艺托起群众共同致富的满满希望。”来自山西省的“90后”省级乡村工匠、乔氏珐华陶瓷技艺第29代传承人乔琳,望着秀台上流转的彝绣纹样,深有感触地说。
名师领航,指尖技艺变致富钥匙
走进南华县七彩彝绣公司的生产车间,丝线在绣娘们的指尖翻飞,化作一幅幅兼具民族风情与艺术美感的彝绣作品。这里践行着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丁兰英“名师建工坊、工坊育绣娘、绣娘承师艺、巧手织华章”的发展理念,让农村妇女“怀里揣着娃、手中绣着花、兜里挣着钱、家里顾得好”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如今,公司已有100名绣工跻身“南华百名绣匠”之列,2名残疾绣工获评云南省就业创业领军人才,企业更斩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殊荣;累计培育2322名彝绣能手与刺绣合作社骨干会员,其中45人成长为省、州、县三级彝族服饰、彝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21名脱贫户绣娘、109名残疾人绣工在此找到人生新坐标。“丁兰英老师带着大家抱团致富的故事特别打动人,她的产品既守得住民族根脉,又玩得转创新与国际表达,这为我今后的传承之路点亮了明灯。”乔琳参观后,眼中满是坚定地表示。
集市搭台,乡土魅力绘幸福
楚雄市PARK观象街乡村工匠集市上,烟火气与文化味交织相融:全省16个州(市)66名乡村工匠的匠心之作、楚雄州38家农业龙头企业的特色物产在此汇聚,国家级、省市级非遗技艺以“活态”之姿集中亮相。现场设有的技艺展示、自主体验、互动交流等环节,让到访者既能亲手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沉浸式品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独特韵味,更能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云南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辽宁省阜新玛瑙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于杰坦言:“来楚雄参加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培训,‘理论+实践’的现场教学模式让我收获满满。咱们乡村工匠虽擅长在手艺上‘下苦功’,但在产品销售策略、技艺传承路径、专业人才培育等理论层面,总觉得‘差口气’。这次学习不仅帮我拨开了迷雾,更让我摸清了培育更多乡村工匠、带动他们创业就业的门道。回去后,我要好好借鉴丁老师等前辈的经验,把企业做得更有底气,同时培养更多农民玉雕人才,帮他们在手艺里刨出‘金疙瘩’。”


近年来,楚雄州紧扣乡村人才振兴核心,走出了一条“工匠引领产业兴、产业带动就业稳、就业推动增收实”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之路。截至目前,全州已培育乡村工匠683人,其中国家级名师1人、省级名师17人,乡村工匠总量稳居云南省第三位;累计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11.67万人次,让更多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打造“楚雄彝绣”“姚安花卉工”“元谋菜农”“永仁产业工”等劳务品牌32个,让“楚雄技工”成为亮眼名片;建成“幸福里”社区17个,汇聚18万产业工人扎根奋斗;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63个,吸纳1.17万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如今的楚雄,乡村工匠正以匠心为笔,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李薇薇 许涤生)


